日常环境中的照明健康问题

照明关乎人的健康,主要在视力保护、视觉疲劳、皮肤病变、生理异化、人体节律以及操控等多个方面。照明对上述健康问题的影响,可能来自系统设计,也可能来自灯具设计。灯具层面,眩光、频闪、辐射、显色性和亮度分布是影响健康的因素,系统层面,则要考虑亮度分布、眩光控制、操控习惯和人体节律等因素。

概要来说,对健康有正面效应的照明需要满足:

  1. 眩光
    1. 眩光是什么?
    2. 眩光是什么鬼?一图胜千言。

      图1是大家都见过的典型的眩光。不过这仅算是眩光中的一种,称之为直接眩光。在室内小范围光环境中,直接眩光是低等级的小怪,却往往还出现在光环境中,如图2。

      图 1 眩光就是亮瞎你的眼
      图 2 灯具是造成眩光的元凶;

      而作为直接眩光的变种,反射眩光则像法师,无处不在且往往被忽略。下面的组图说明,面对反射眩光这个防身武器,要窥探一个美女是多么不容易。

      图 3反射眩光相当于马赛克,是图上美女的防身武器
    3. 导致眩光的主要因素
    4. 有三个,分别是眩光源的亮度、视线角度和在视野中的大小。简单说,亮度越高,眩光越严重;光源与视野中越正面,眩光越严重;眩光源在视野中的等效面积越大,眩光越严重。

      1. 亮度
      2. 高亮度是眩光的源头。亮度方面有两层意思,一是绝对亮度,二是相对亮度。绝对亮度多高算高?《视觉作业台灯认证技术规范》专门针对LED台灯提出2000cd/m2的指标。个体接受程度有区别,不过正常人在一般场景中来说,3000cd/m2以下直视基本上不会造成不舒适。3000cd/m2的直观感觉相当于阴天的天空。家里最常见的荧光灯管的表面亮度是10000到30000 cd/m2,管子越细,亮度越高,目前高亮度T5灯管就是30000cd/m2级别的,这个亮度直视肯定不舒服了。绝对亮度有个亮度级别,级别数就是亮度以10为底的对数,比如1000cd/m2就是3级亮度。3.5级亮度(3000cd/m2)是一个限值,超过了,就会产生眩光。那么相对亮度是什么意思呢?

        图1的车大灯极其刺眼,但如果在白天打开,恐怕我们都不一定能够注意到,这里面有个相对亮度的概念:目标的亮度总是在环境亮度的基础上呈现出来的,人对物体亮度的感觉是物体亮度与环境亮度的相对值。我个人的经验,夜起时,空调机上那颗LED指示灯都成为很刺眼的眩光源。

      3. 角度
      4. 这里所说角度是眩光源与视线的夹角。视线是眼睛与观看目标之间的直线,眩光源在这条直线上下45度角范围内会产生眩光。视线是变化中的,一般来说我们把视线设定为水平线。正午太阳很亮吧,但是视线角度都90度了,构不成眩光,当然你非要抬头去看太阳,眩光没商量,比如图4这货。

        图 4 直视之时别谈眩光
      5. 大小
      6. 视觉领域,谈到大小一般来说是不是指目标物体量的绝对尺寸,而是指在目标物在视网膜表面投映的尺寸,严格来说是指目标物外轮廓的最大处的连线,而不是面积。太阳本身很大吧,但是太远,在视网膜上成像大约是0.15mm;显示器相比太阳很小吧,但是很近,在视网膜上几乎是“满屏”成像,视网膜成像大约是5-8mm。如果视网膜成像小于0.5μm,刺激不了一个视锥细胞,那就再高亮度也看不到了。视网膜成像这玩意儿计算起来有点烦,还是用目标物轮廓到眼睛瞳孔的夹角来表示更直观,这就是视角的概念。太阳的视角大约是0.5度吧。视角小于0.1分,多高亮度都不会产生眩光(当然如果是标准视力10的超人,就当我没说)。上面这些话有点掉书袋,回过来说,如果亮度足够高,目标物越大,产生眩光的可能性越大,所以把高亮度的目标分解成多个,是降低眩光的一种方式。不过这事两说,如果分解后的多个子目标其亮度依然大大超出眩光阈值(比如说夜间的3000cd/m2),则基本无济于事,甚至起反作用。

    5. 眩光的影响和危害
      1. 看不清
      2. 眩光很亮,却看不清——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并非越亮越好的照明定理不是?其机制有两种。一种是让人视野中的主次亮度对比发生逆转,比如图3,咱要看的是美女,偏偏眩光在眼前晃着,喧宾夺主急死人吧。另一种是让人视野中蒙上一层光幕,大大降低对比度,犹如天冷时眼镜哈气,雾里看花一般的很琼瑶,如图5,都省了PS蒙版的功夫。极端例子如纯镜面反射,那最好就是走为上计了。图 6,当时远处侧面看到是一幅挂画,走到面前,由于画框玻璃反光,却只能看到维多利亚港的对岸建筑森林——这是行为艺术?

        图 5 光幕
        图 6 是窗是画?
      3. 眼睛疼
      4. 眩光的影响只是其负面作用的第一层,相当于BOSS的物理伤害,你身上掉血看得见。还有更厉害的魔法伤害,还没看见,却可能秒挂,这可是危害喽。眩光是远超人眼正常适应亮度的光,你一直适应着几十上百cd/m2的亮度,眩光跑出来非让你接受成千上万cd/m2的亮度,你得不断动用虹膜伸缩来调节瞳孔大小以适应新的亮度,你没觉得用劲,虹膜却累了(一旦虹膜累趴下,瞳孔放大,那不就是真的挂了吗?),眼睛能不疼吗?当然,惹不起躲得起,躲开了,神马眩光都不存在。

      5. 效率低下
      6. 眩光未必都会严重到看不清、眼睛疼的地步,更多时候,不温不火的眩光才是常态,所谓温水煮青蛙是也。面对严重眩光,人的自我保护机制会起作用,比如看到焊弧自然会闭上眼睛,但面对非严重的眩光往往不会回避。长期处于非严重眩光中,如同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一时半会没啥端倪,却影响工作效率,只不过过程相当缓慢,人自身无法有效感知而已。我们也许有过这样的经历:从太平洋印度洋某个海岛度假回来,降落机场时忽然感觉国内大城市的天空阴翳无比,爽朗的心情瞬间蒙上雾霾了。眩光相伴的我们其实就相当于长期置身雾霾而无感一样。

    6. 如何防止眩光
    7. 我们说过,眩光三要素必须同时满足才会构成眩光。反过来说,只要一个要素不满足,也就可以避免眩光了。

      小范围光环境中,“大小”不用谈,无论是台灯吊灯还是灯盘,都是近在眼前的东东,别期望影像视角小于0.1分。

      视线角度是有可能“豁免”的,比如你的办公桌上高高悬挂着的吊灯,当你伏案奋笔,自然就在视线之上45度角了。但是,卧室里的吸顶灯,虽然貌似装得挺高,却完全可能成为眩光的来源,因为你在床上正常视线不再是水平线。即使视线水平甚至朝下的情形,如小孩写作业,那课桌上的台灯依然可能构成眩光。

      剩下的要素就是亮度。不过等等,有人马上反驳,你低估人的智商了。他给出图7,表示该台灯就在视线里面,里面就是藏着个太阳也不可能有眩光。对的,我们所说的45度是指视线角度45度以内是否可以看见光源、反光面或者过高亮度的发光面,而不是指是否看见灯具。这样台灯的眩光问题本质上就集中于一个亮度问题:在正常视线范围内是否看得见3000cd/m2以上的亮面?

      任何人工光源裸视时亮度都远远超过3000cd/m2,如果台灯不对光源进行遮蔽,则必然会造成眩光。以前的台灯采用白炽灯为光源,加个纸罩或布罩,基本实现遮光目的;后来采用卤素灯,亮度更高(温度也更高),多使用金属罩,如图图7;再后来采用节能灯,亮度降低了不少,纸罩、布罩、金属罩全都可以用上。到了现在采用LED为光源,光源形式变化太大,以前的貌似都罩不住了。人的智慧是无穷的,LED如果遮光不太方便,干脆不遮,毕竟LED有个天生的优点是它的出光角度撑死了只有半个球面,把灯具压低了,让发光面处在视线之下,总该不会有眩光了吧?这可是彻底的遮光。

      图 7 遮光是防眩的利器,但不是万能的。裙子虽好,却经不起色狼偷拍裙底春光

      遮光是有限度的,因为你总不能让光不出来。而光要跑出来,眼睛就有可能看得见光源,比如累了想趴在桌子上,不幸就看到了眼前光源在晃着呢。

      光源如果被恰当遮光,就不会造成眩光。不过,凡事有正反两面,遮光解决了眩光问题,却可能带来另外的问题,这个我们等会儿谈到光分布的时候再讲。

      遮光其实如同大鲧治水,是堵。

      其实还有一个彻底的解决方法,如同大禹治水,是疏,干脆让发光面就够不上眩光的亮度,那你不管怎么放怎么看都没问题了吧。采用导光板,从隐藏的LED颗粒那里把光导出来,由于导光板面积可以是LED颗粒面积的万倍,等于一下子把光源亮度降了万倍,数十颗6级亮度的LED转眼变成4级甚至2级亮度的发光板。如图8。

      图 8 采用纳米导光板技术的防眩光吊灯

      当然这里还有个问题,就是导光板的微结构不同所导致的亮度级别不同。诸位可以摆渡导光板,应该有无数介绍。但很遗憾,绝大部分都是采用可见点反射折射的技术,点径在视网膜中的影像视角均远大于0.1分,这意味着每个导光点其实都还具有非常高的绝对亮度。我比较认可的导光板则是采用纳米级别导光点,理论上说,纳米级别导光点完全不可见,实际上由于材料纯净度问题当然还是会有成片亮起来的感觉,不过绝对亮度值可以控制在3级到2级。

      上面讨论了直接眩光的问题。实际上还有个反射眩光问题。一方面是灯具自身的反射眩光,另一方面是灯具在工作面上的反射眩光。灯具的眩光,大约只可能发生在低位摆放的灯具上面,比如台灯、落地灯,如果材料表面熠熠生辉,恐怕很难避开反光点。幸好如今人们对不锈钢、镀铬等工艺的嗜好貌似不像以前那般热衷了(金项链和金手镯是不是少见了?)。至于工作面的反射眩光,则的确很难杜绝。

      那么有没有办法减轻眩光的影响呢?有,把灯关了。别老不正经!说正事呢。好吧,问题还在亮度上。我们可以在保证足够光通量的前提下加大灯具发光面积,借此降低灯具发光面的亮度。采用导光板台灯,再对台灯与书与人眼三者的方位关系进行精心调整,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状态。图9是采用极低反射眩光台灯的实拍例子,其各角度的反射眩光见图 10。

      图 9 导光板台灯的放置位置
      正常阅读角度 往前探
      往左探 往右探
      图 10 低反射眩光的例子,注意画册左下角还是有一点点的亮斑
  2. 频闪
    1. 频闪是什么?
    2. 关于频闪,各权威机构的定义都差不多:光的强度随时间快速的重复变化。

      灯光为什么有闪烁?是因为灯具大都是采用交流电供电,如果灯具内部没有驱动电路对供光源工作电流进行频率调节,灯光就可能忽明忽暗。这种忽明忽暗可能看得到,也可能看不到。看得到的称之为可视频闪,看不到的称之为不可视频闪。

      闪烁是客观的物理现象,而我们讨论的是该物理现象对人的影响。闪烁对人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作用可称之为频闪效应,频闪效应是个生理现象。为了简明(其实是偷懒),道长倾向于把物理上的闪烁称为“闪烁”,而把其中可对人体施加影响的那部分称为“频闪”,也就是上面提到的频闪效应。注意本文的“频闪效应”不是度娘上那个特定现象的定义。

    3. 导致频闪的主要参数
    4. 频闪主要参数是闪烁的频率和波动深度。这两个参数又受到闪烁源的大小、亮度、对比度、视网膜部位、适应亮度(视网膜照度)等影响。而从闪烁对人体的影响来说,还因波长、眼睛的开阖等而有所不同。

      1. 频率
      2. 首先声明,这里所说的频率,都是指光的闪烁频率,而不是电的频率。稍不注意就有可能混淆。关于光的频率和电的频率之间的关系,见图11。图中A是LED灯具最简单的情形,通过内部最简单的整流电路,交流电的正向负向都能点亮光源,电源两个周期(红线)可以使灯具亮(白色)灭(黑色)各四次,也就是光的明暗变化频率是四个周期,刚好是市电频率的两倍。我国交流市电频率是50Hz,一般来说,闪烁的频率起步就是100Hz。图中B则是比较糟糕的情形,我们在廉价电子产品的指示灯中可以看到,灯只在电源正向才点亮,所以光的频率就等于电的频率。灯具制造者不一定明白光的闪烁频率这个说法,而正式名称“光输出波形频率”过于文邹邹,所以不妨称为灯具工作频率。

        图 11 光的闪烁频率和市电频率的关系示意图

        到底什么样的频率范围会让人不舒服甚至犯病?其低点是3Hz,这个基本没有争议,但其高点以及可视与不可视的分界点则有不同结论。国际照明委员会IES提出临界闪烁频率CFF的概念,或者也称作临界融合频率,是指视觉上刚好感知到没有闪烁时的那个频率,这个频率是60Hz。不过,这个CFF不是唯一值,其他一些因素会影响CFF值,简单说,闪烁源尺寸越大、亮度越高,则可感知到的临界频率也越高,也就是说可感知到的闪烁可能性更大。图12给出在不同尺寸的闪烁源在不同亮度(严格来说是视网膜照度)情况下的临界闪烁频率。从图12我们看到,闪烁源较大如绿线,其闪烁频率区间较宽,覆盖了3-60Hz全程,且无论视网膜照度高低都会有频闪效应。而闪烁源较小如红线,其闪烁频率区间较小,低于6Hz高于40Hz都不会有频闪效应,且当视网膜照度低于1特若兰时不管频率高低都不会有频闪效应。这个是比较容易理解的,简单说,大的容易看见,小的不容易看见。当视网膜照度不超过30000特若兰时,亮度越高,越容易产生可视频闪。有趣的是,一旦视网膜照度超过30000特若兰,越亮反而越不容易感知了。这其实也可以理解,过犹不及嘛,眼睛亮瞎了,还能看出啥频闪来?频率到了60Hz,不管大小亮度,眼睛统统感知不到,就属于不可视频闪范围。

        图 12 CFF与视网膜照度以及闪烁源大小的函数关系[i]

        那么哪个频率段最敏感呢?国际照明委员会给出一张图叫做时间反差敏感度函数。那么答案出来了,频闪不就是明暗在时间上的分布吗?明白了,赶紧来看看图13,原来那么多花花绿绿的线条是告诉我们,总体来说,人眼最敏感的闪烁频率是10-30Hz。眼科有个检验叫做视网膜电图,就是以30Hz的光闪烁来刺激视网膜的。

        图 13 时间反差敏感度函数

        上面罗嗦了这么多,如果还感觉受虐不够,再来点花边。

        武侠小说里的大侠功夫出神入化,常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耳听八方先按下不表,所谓眼观六路,前后左右上下也。后,暂且存疑(金庸笔下有后脑勺长眼睛没?),左右则应该没问题。不过如果左右对手是静坐发功,估计不太可能及时发现,因为人眼余光对运动变化比较敏感(小时候听人讲鬼故事,貌似鬼都是余光所见)。视网膜不同部位对闪烁的感知有所不同。中央凹对频率比较敏感,可感知到高达60Hz的闪烁,但对闪烁的深度不太敏感。而视网膜的周边,可感知的最高闪烁频率仅15Hz,但对闪烁幅度极其敏感。大家可能有这种体会:眼角余光感知到一处灯光在闪烁,正眼看它时,反而感知不到闪烁了。正常人如此,对于光敏性癫痫病人来说,机制略有不同,他们对视线正中央的光刺激的敏感度要超过眼角余光的刺激。

        国际电工委员会IEEE则通过对光敏性癫痫病人的实验,得出结论临界频率是65Hz,而最敏感的频率则是15-20Hz。见图 14。

        图 14 光敏性癫痫病人对氙灯闪烁频率的响应函数,来源于IEEE P1789标准,作者重绘[ii]

        不可视频闪视觉感知不到,但人体某些神经系统会感应到光的波动,一般来说是指灯光以超过CFF但又低于165Hz的频率产生的波动。这个频段眼睛看不到直接的闪烁,不会起反应,所以不会主动回避,而神经系统却隐性地对这些波动进行被动适应。这里面的危害机制科学家们还没有完全摸清楚,但按常理推测,人是肉做的,肯定经不起每秒钟几十次上百次的神经折腾吧,说不好很多蛇精病就是从此而来?

        关于频率,小结一下:频率为3-165Hz的闪烁是可以作用于人体的,其中3-60Hz可被眼睛感知到,属于可视频闪,60 Hz以上165 Hz以下的闪烁可被神经系统感知到,属于不可视频闪。

      3. 波动深度
      4. 闪烁既然是光亮度的变化,那就需要有个衡量变化幅度的指标,这个指标叫做波动深度。某个时间周期内,波动深度定义如下:

        波动深度=(最高亮度-最低亮度)/(最高亮度+最低亮度)

        看起来很简单有木有?频率是指视野中明暗变化的速度,而波动深度是指视野中明暗变化的幅度。

        波动深度这个玩意儿有点太斯文,咱们还是拿日常的看电视做例子。电视本质上是每秒25帧画面在变化,从频率来说,毫无疑问属于可视频闪范围,但为什么基本上感觉不到呢?就是因为绝大部分电视画面中,一秒内25帧画面之间的亮度或色彩变化幅度很小,波动深度接近于零。假设播放的画面是黑白交替,波动深度几乎等于1,那么画面的闪烁感就很强烈了。

        当然,如果属于不可视频率范围内,对于神经系统来说,深度大小不是影响看见的难易,而是牵动神经的强弱了。

      5. 空间频闪
      6. 上面提到的闪烁频率和波动深度是时间的概念,然而,空间上也存在闪烁频率和波动深度的问题。

        空间上的闪烁频率可以用空间反差这个指标来表示,如图15就形象地表示了空间反差的疏密程度——如果频率的高低。比如为什么斑马线白线不细一点?不密一点?原来人对空间上的反差也是有个敏感区的,太密了,如图右边,看不太出来黑白相间了吧?太疏了,如图左边,黑白对比也不够直观。

        空间上的静态反差也会转化成时间上的频闪效应。大家设想一下开车通过隧道的情形:如果静止在隧道某一处看去,无非是就如图15那样隧道墙壁上有些明暗交错的静态纹理而已,但如果开车行进,则可能在视野中就产生闪烁感了。比如穿过隧道时,如果隧道灯的间距不大于7米,时速80千米及以上人们就会被超过3Hz的频闪所困扰。车速越快,隧道灯所需间距越大,才不至于在视野中造成明暗交错的运动频闪。

        同样,波动深度在空间上也有反映,对应的指标叫做亮度反差。某个特定视野中的亮度反差:

        亮度反差=(最高亮度-最低亮度)/(最高亮度+最低亮度)

        据此我们可以知道,为什么电视机背景墙需要适当的照明了。如果背景墙纯黑或纯白,会进一步加大电视画面亮度与背景亮度之间的反差,强化频闪效应,对健康有负面作用。

        如果说频闪效应主要产生于灯具本身,那么空间上的频闪效应则源于照明系统的设计,它与人在空间中的移动速度密切关联。

        图 15 空间反差
      7. 影响频闪效应的其他指标
        1. 适应亮度
        2. 人们在阳光灿烂的沙滩或者在烛光摇曳的吧台,都能看得见周边的物体;可是,一旦在沙滩突然迈进吧台,却什么都看不见了,要等一会儿才慢慢看清楚。这里就有一个视觉适应的过程。人对整个视野中光线的总量会进行判断,然后自动选择瞳孔缩放、光化反应以及神经调节三种手段来适应其亮度,以便能够看清楚物体。如今我们要看星星闪烁,得去杳无人迹极度偏僻的荒野,在都市里基本上没有可能了。就是因为人眼适应了都市夜空的红尘,星星的亮度在都市夜空的光晕中显得微不足道。这里,都市夜空的亮度就是我们所说的适应亮度。适应亮度之所以成为影响频闪的因素,本质上是改变了波动深度。我们回顾一下波动深度的公式:

          波动深度=(最高亮度-最低亮度)/(最高亮度+最低亮度)

          在绝对黑暗的空间里,这最高亮度、最低亮度就是灯光的最强点和最弱点。但如果环境亮度比较高,比如说我们在窗边的办公桌上看书,阳光落在书本上,边上还有一盏台灯,这时候,阳光投在书本上的亮度已经达到10000cd/m2,然后台灯开始闪烁,亮的时候,在书本上投下100cd/m2,连同阳光的贡献10000cd/m2,最高亮度是10100cd/m2;灭的时候,在书本上投下0cd/m2,最低亮度就是阳光贡献的10000cd/m2,那么,对眼睛来说,光亮度的波动深度等于(10100-10000)/(10100+10000),不到0.5%,完全构不成频闪效应。当然,视觉上无频闪效应不能改变那个台灯本身是有闪烁这一事实。

        3. 波长
        4. 红光或红蓝光交替闪烁比普通白光的闪烁刺激性更强一些。全世界的警灯都是红蓝闪烁的,就是为了让人们得到最大程度的警示。

        5. 眼睛的开阖
        6. 面对明晃晃的闪烁,闭着眼睛危害性更大,部分原因是闭着眼睛反而使得光线透过薄薄的眼皮刺激了整个视网膜而不仅是视网膜的某个局部。人眼睁开时,眩光源在视野中相当小,仅仅落在视网膜很小的一点上。闭眼虽然降低了明亮度的绝对值,却没有改变明暗波动幅度,且通过眼皮的扩散,让整个视网膜都感知明暗的变化。所以当眩光源够亮以至于无法通过闭眼消除时,闭眼感知到的闪烁会更严重。

    5. 频闪的健康危害
    6. 短时间(几分钟)曝光于可视频闪中即可诱发光敏性癫痫(Photosensitiveepilepsy),其概率为万分之二点五,但在7-20岁年龄段诱发概率是平均值的5倍。而四分之三的光敏性癫痫患者终其一生都无法去除病根。

      长时间承受100-120Hz的频闪可导致头痛、眼睛疲劳以及视觉作业效率的降低,但并非每个个体都会被这个频率段所影响。[iii]

      当然,我们在谈家居环境照明问题,隧道灯之类移动频闪我们暂且略过。不过居家场景中可能会另一种频闪效应(这是通常意义的那个效应),那就是转动频闪。大热天搞个USB风扇插在电脑上,一不小心把转动频率调成灯光闪烁频率的整数倍,则风扇叶片各种倒转、暂停、跳跃都出来了,那手指去拨拨,杯具喽。

    7. 如何防止频闪
    8. 在一般居家场合,很难通过三相电气系统设计来杜绝时间上的频闪,或通过灯具密度排布来杜绝空间上的频闪,只有从灯具着手。网上可以看到有些土办法来检测灯具频闪(但不见得都是正确的方法)。简单来说,通过手机视频模式对着灯具看画面是可以检测灯具是否有闪烁的。如果把快门速度调到足够高速度,画面上没有看到任何闪烁感或慢速条纹,则可以判断该灯具不存在频闪。见图16,1/8000秒的快门速度下画面稳定,可以放心使用。但如果仅仅是让手机处于傻瓜模式,那么检测的结果可能会误导,因为其一,手机快门速度绝大部分情况下是自动设置且非无级调整,当快门速度与频闪间隔成某种关系,可能对实际存在的频闪“视而不见”。其二,通过摄像镜头所看见的画面,其频率永远是快门决定的(因为快门对灯光进行重新采样)。较低的快门速度会把高工作频率的无闪烁灯光重新采样成闪烁的画面。见图17 通过摄像快门可能看到的假象示意图。

      如果灯具自身并没有达到超过3000Hz的工作频率,那么,提高环境亮度就是有效的办法之一,也就是说,让灯的亮度与环境亮度之间的反差小一些。在有自然光的环境中,充分利用自然光来打底可以非常有效地降低频闪效应,因为自然光是没有任何频闪的(闪电除外哦)。

      此外理论上说,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在一个小环境中装上不同工作频率的灯具,让它们之间的闪烁错开。

      当然最彻底的解决方法还是,买的灯具的光学工作频率超过3125Hz(我国《台灯认证规范》规定光输出波形频率的底限)。

      这里还需要注意一个问题:调光可能导致工作波动深度加大从而加剧频闪。现在LED光源的灯具大都采用PWM调光,调光时驱动电源的输出频率不变,但开和关的时间占比发生变化。理论上PWM调光不至于影响频闪指标。实际上电子元器件需要响应时间,且同个电容充放电时间不同,无法产生瞬间响应的方波。这就会改变波动深度,从而改变频闪指标。因此,尽量不要极端使用调光。

      图 16 相机检测灯具闪烁
      图 17 通过摄像快门可能看到的假象示意图
  3. 光的分布
  4. 在专业的照明设计师眼里,光的分布是最核心的工作。不过家居环境很少有专业照明设计师介入,普通用户对光的分布并不重视。光的分布涉及面很广,有空间层面的,也有时间层面的;有单体灯具的光分布,也有场所整体的分布。

    1. 光的空间分布
    2. 光在空间上的分布,简单说就是哪里亮哪里暗,但这里面的情况其实很复杂。明暗是一个相对概念,物理亮度与视觉明度之间有着复杂的转换关系,这个话题要展开,恐怕又是一篇长文,这里就不深入了。下面举一些例子来说事。

      1. 工作学习
      2. 举一个书房照明的经典139例子,见图18。一般来说,房间墙面、书桌、书本的亮度按1:3:9比例分布,既可以使得阅读者比较专注于书本,同时又能避免视线转移时亮度变化过大以至于眼睛不适。书本亮度最高,诱导阅读者专注于书本;房间环境亮度最低,不至于分散阅读者注意力;书桌面则是上述二者的过渡,在起身移动时,不至于明暗过于强烈导致一时看不清。比如你在白纸上绘制精细图纸,亮度可能有500cd/m2,突然起身时,深色地毯的亮度只有2cd/m2,这时候就可能碰撞在地上的那把黑椅子上了。当然你可以把整个房间都照亮,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吧,但一个好动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房里各种玩具的亮度跟作业本的亮度差不多,孩子注意力时刻会被那些玩具吸引走,降低学习效率。

        很简单的139比例关系在实践中却往往得不到保证,因为亮度不仅取决于光照,也取决于材质。假设白墙黑桌,则桌面亮度完全不足,可能会有319的比例。所以照明得根据装修和家具情况具体设计。

        图 18书房光的分布

        如今进入电脑工作时代,情况略有变化。一般情况下,电脑屏幕的亮度在二三百cd/m2,图19的灯具是考虑到电脑办公环境的亮度分布而设计的。单灯用于15平米左右的空间里,浅色桌面可有大几十cd/m2的亮度,浅灰墙面可有十来个cd/m2,空间的亮度分布比较舒适。

        如果是传统工作方式,且需要更专注于桌面工作,则可采用图 20的灯具。向下照在桌上的光更多,而部分向上照的光通过天花板反射给整个房间提供背景亮度。

        图 19 光分布比较舒适的吊灯
        图 20 光分布比较专注的吊灯
      3. 厨房
      4. 厨房是家居操作最多的场所,可惜厨房的照明还非常简陋。中餐油烟多的特点决定了中国的厨房构造与西餐系国家不同,吸油烟机的存在使得照明情况更为复杂。常见的场景中,仅在厨房顶部安装一只吸顶灯,照明的负面作用非常突出:下厨者的身影挡住了光线,使得最需要看得清楚的灶台被阴影所笼罩。即使采用市面上某些包含橱柜灯的一体化厨房,由于设计者对照明的粗浅理解,效果依然很糟糕:灯具在眼前晃悠晃悠的有眩光、点式布局导致手下有交错阴影、廉价高色温低显色的LED使得食品惨不忍睹。我用国内某大牌厂家提供的定制橱柜但放弃其标配橱柜灯,但改用自己的条形橱柜灯后,效果不可同日而语,价格也仅仅是四分之一,见图21。

        图 21 橱柜灯的正确使用
      5. 洗漱
      6. 与厨房相比,洗漱场所有更多的设计感,比如星级酒店,往往请名牌设计师担纲。但是很遗憾的,我入住过一些高档酒店,每每感叹人们的对买椟还珠的承受能力。因为一些高档酒店的灯光以戏剧性为噱头,在你头顶装一只射灯完事了。看着明暗对比很有感觉,但洗手间是用来“用”的而不是用来“看”的。陶瓷洗手盆亮得晃眼,对着镜子却只能看见自己的黑眼窝、鼻翼影以及黑下巴。还好,我从来在镜子前面花不上三分钟,除了刮胡子,其他的都无需照镜子。但,胡子总是要对着镜子刮的,你让我靠手摸?

        洗漱灯光的光分布是以垂直面为主要标准的。光要分布在脸上,而不是对面的镜子上,其次才是洗手盆。除非分泌科检查室,灯光也不必以马桶为目标,尤其作为深度马桶阅读者,马桶正上方的那只该死的射灯只能让你看到Playboy封面上你自己的头影。比较讽刺的是,是手机或Pad解决了马桶阅读者的照明问题,而不是照明设计师。

        也不至于这么惨,不少洗手间现在也有正确的照明设计了。德国人出过一套叫做Good Lighting的照明普及丛书,其洗漱镜子照明的标准做法如图22,女人不必再眼窝影中修剪睫毛,男人们不必再手摸下巴刮胡子。然而,镜子左右安装的灯具却不可避免地让人们视野中出现明晃晃的灯。在万恶的资本主义世界,宽敞的洗手间窗明几净的,镜子边上的两只灯不算啥,如果是咱们草民的三五平米不见天日的洗手间内,这两支灯看起来就不爽了。基于人眼横向视野宽而纵向视野小的生理特性,把灯装在镜子上方,而让光线落下来,这个问题就能够比较完美解决了。图23左边是常见吸顶灯的照明效果,右边是自己设计的镜前灯的效果。由于避开视野,灯具功率可加大,一只壁灯解决了整个洗手间的照明(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可以跑马的洗手间而已)。

        图 22 通用的洗手台照明方式,引自Good Lighting卷十四 Home Lighting
        图 23为技术而现身于狭隘洗手间的作者
      7. 卧室
      8. 卧室是私密空间,每个人有自己的喜好,所以这里仅仅谈一些有关健康的共性原则。卧室光的分布原则其实是很简单的:避免一切可能落在眼睛范围内的直接光,确保落在眼睛的光照度不超过100 lx。这里所谓直接光是指光源直接发出的光或镜面反射过来的光。

        一般来说,卧室有四种灯光:为家务设置的工作光,比如吸顶灯;为入睡前准备的环境光,如凹槽灯等反射光;为床头阅读设置的局部光,如台灯;为夜起预备微弱光,如夜灯。见图 24

        图 24 卧室的几种灯光,引自Good Lighting卷十四Home Lighting

        吸顶灯只是提供工作灯光的,但在农村我们常见到卧室里就那么一只吸顶灯包打天下了。这不科学。千万年来人们基因里对来自顶部的光有一种认同:白昼。白昼的暗示与卧室作为睡眠场所是格格不入的。何况斜躺床上人的视线角度与站立时完全不同,吸顶灯有很大几率进入视野中。视野中出现高亮度对象,这明摆着是驱赶睡意,有木有电影中犯人在强光照射下被连夜拷问的感觉?我不很经常地被朋友问到某某灯挂在卧室里怎么样,这时候只好弱弱地说,能不能不要这灯呢?大部分情况是朋友继续说,设计师设计了,不能没有灯吧。然后只能呵呵了。如果不是暗室,吸顶灯都可以不用装,不太可能夜里做家务吧?

        凹槽反射灯光大有做滥的趋势。凹槽灯其实挺不错,反射光煞是温柔,但卧室里视线角度特殊,凹槽灯依然是很容易侵入眼帘的。作为替代形式,图24左图的墙面光就比较合适,上床入睡前,身后的墙一般来说不再你的视线中,但它反射的光却足以弥漫卧室,具有良好的沉浸感。相比之下,右图却并不合理,虽然拍照者的角度看,把床头灯关掉后貌似整个卧室也挺柔和,但别忘了,拍照者不是那个要入睡的人,设想你斜躺床头,天花上的射灯足以冲击你的睡意了。

        床头阅读灯光即使在屏幕阅读成为普遍的今天,依然有其存在价值:一方面,纸质书或电子墨水书的阅读依然很普遍,另一方面,屏幕阅读的高反差恰恰是败坏视力的因素,为了视力健康,给屏幕阅读增加背景亮度是非常必要的。不过床头灯的光分布其实非常头疼。记得有一次给一个朋友谈她的卧室灯光建议,一个钟头后,她发现最好不装灯。要不是“她”而是“他”,估计早就抡起一块砖头砸向我这个砖家了。床头灯光之难,难在阅读姿势的多变。图25大约是床头阅读的三个阶段吧:刚开始精神不错坐着看;继而有点累上床趴着看,最后做好睡眠姿势打算随手一松直接进入梦乡。一种灯满足多种姿势的阅读,自是不易。其中常用几种方式简单分析一下。其一枕头顶上装只射灯,这是最粗暴的方式,光分布在水平面上,只有书面朝上才有效,侧卧仰卧将是灾难。其二如图25左,在墙中部装壁灯,左卧也能阅读,仰卧和右卧依然不行。其三如图24左,壁灯装得与头部等高,解决了仰卧刺眼问题,但可阅读姿势很少。其四是最常见的床头柜上放置半透光的台灯,但控光性差,侧卧依然看得见灯具。对我个人来说,第五种方式(见图26)可能是最好的,看不见亮光,易于入睡,除了图 25右下阅读有困难,其他貌似都解决了。当然图25右下本身就是入睡前的短暂过渡,只需微弱光线即可。除了第一第二两种方式不适合,其他方式也算能凑合解决照明问题吧。读者可能会问,第五种方式灯具直接装在头顶你居然说看不见亮光?没毛病,它的亮度跟手机屏幕差不多。

        夜灯提供一种微弱的环境光,便于夜起轻活动,同时不干扰同伴,不破坏自己的睡意。它的光分布要求亮度低而范围广。由于人眼的亮度适应机制作用,睡眠中醒来,眼睛对亮度的敏感度非常高,手机上那颗微不足道的信息提示灯此时都会成为显著的亮斑。所以把光源隐藏起来是夜灯首先要做到的,这也是绝大多数夜灯都会安装在较低位置的原因。但图24右那几只地脚灯作为夜灯从位置上来说可能是不合格的,因为光线容易被侧卧的人吸收到眼睛中去。如果夜灯是非长亮的,那个位置还可接受。不过非长亮夜灯就要特别注意开启瞬间的亮度问题,这个放在下一节关于光的时间分布再谈。

        图 25 床头阅读的姿势问题,引自网络
        图 26 高流明低亮度的床头阅读灯
    3. 光的时间分布
    4. 光的时间分布相比空间分布对人的健康影响更大,却也更得不到重视。

      上节我们谈到过光的闪烁,本质上说,光的闪烁属于光的时间分布这个范畴,闪烁,也就是人眼视觉适应机制无法对光的变化作出及时反应的结果。那么在人眼视觉适应机制有效的区段内,亮度的变化对健康有什么影响呢?

      光的时间分布可从季节、昼夜、时辰、片刻四个尺度来分析。由于季节、昼夜和时辰尺度涉及到精神状态和人体节律,会放在后面章节专门讲,这里所谈就仅限于片刻这个尺度范围。在这个尺度范围的光分布课题其实可以等同于视觉适应这个课题。

      什么是视觉适应?人们大白天看过赵家的狗,夜里还能看清那是赵家的狗,光线相差上万倍,眼睛还能保持雪亮,这就是眼睛对亮度的适应。不过严格意义上的视觉适应,是指眼睛对瞬间亮度变化的逐渐适应过程。人眼能够承受的最高亮度是106cd/m2,而最低能够识别的亮度是10-6cd/m2,但不能同时感知,需要有个过程。

      视觉适应共有三个级别:

      1、物理级别,是瞳孔孔径的缩放,犹如照相机镜头的调节光圈。虹膜控制瞳孔大小,收缩时间约0.3秒而扩大时间约1.5秒,也就是说从亮到暗眼睛适应过程要慢一些,从暗到亮眼睛适应过程要快一些。由于瞳孔缩放有限(理论上从2mm到8mm),对光亮度的调节大约也就十几倍这样一个很小的范围。

      2、化学级别,是视网膜的光敏素中维生素蛋白质之类的转化。由于视网膜细胞中锥细胞专司亮光而杆细胞专司暗光,且锥细胞的光敏素生化转换比杆细胞快,所以从最暗到最亮化学级别的适应大约10分钟而从最亮到最暗化学级别的适应大约需要60分钟。反应速度比物理级别慢得多,不过适应范围可就大多了,约有6个数量级的范围吧。

      3、神经级别,是神经突触的作用,反应速度很快(小于0.2秒),范围也不是小(约3个数量级),但只能是在低于600cd/m2这个亮度范围内起作用。谢天谢地,这个范围刚好是正常室内环境的亮度范围。所以,日常生活中在室内人们是感觉不到物理和化学反应的。

      有了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突然拉开窗帘让阳光直照在一个梦中惊醒的人眼上,会是什么样的结果——赶紧闭上眼睛,半小时后再来说话。由于人的本能,片刻间亮度变化一般不会造成致命的损伤,然而片刻间持续的亮度变化将导致视觉疲劳,生理意义上的视觉疲劳。不要脑筋急转弯到文化意义上的视觉疲劳哦。

      跟博尔特赛跑,会累,但不那么累,反正跟不上的嘛。这就是眼睛看到高速频闪的结果:眼睛不会跟着调节。跟体育老师变速跑,累成狗了,因为你必须跟着他的节奏。这就是快速视觉适应的状态。

      日常生活中,视觉适应跟不上的情况往往出现在夜里。夜间活动……额,不是你懂的,这里要讲的是,如果你夜起之后还想再睡觉的话,就必须很注意视觉适应状态了(触枕即睡的可以跳过……)。暗室中醒来开台灯,亮度的变化幅度远超从室内突然跑到阳光下,这显然会导致肾上激素迸发,再也无法入睡的。所以亮度的时间分布与空间分布同理,需要更均匀、更温柔。具体来说,用于卧室夜间开启的灯具,必须具有缓亮控制。

    5. 亮度分布的意义
    6. 亮度分布有关视觉健康。父母不让孩子多看电视,原因多多,但至少有一点是明确的,看电视对孩子视力影响大。其内在机制就是眼睛的亮度适应过于频繁。少儿节目的节奏可比夕阳红节目快多了,而电视机的反差比显示器和手机屏幕还要大,这就可能导致孩童的要在秒级的时间内不断适应屏幕亮度,稚嫩的眼器官经受不起这般折腾。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眼器官的老化,视觉适应能力比年轻人虚弱(详见第5节),灯光无论是空间分布还是时间分布都需要比正常情况下更要均匀缓和。

      亮度分布有关工作效率。空间上,合理的亮度分布可以兼顾专注力和对环境的敏感性。某些情形需要专注的,可把环境亮度弱化;另外情形需要及时发现周边动静的,则需要将所有对象的亮度均匀化。时间上,恒定的亮度可以使得眼睛的瞳孔直径保持恒定,在恒定亮度的环境中移动,眼睛无需频繁适应,可提高工作效率。不同年龄的最佳亮度是不同的,而所有的亮度(照度)标准都是基于统计结果(包括对年龄段的综合),这就意味着理论上所谓亮度标准并不适合任何一个个体。当然,一般来说同一个年龄段个体的差异幅度并不是很大,所以,灯具无需对每个个体进行定制,但是对不同年龄段的最佳亮度进行定制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是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一起工作,最好能够根据年龄进行分区。

      亮度分布有关情绪状态。上节我们谈到频闪可能诱发某些病症,实际上亮度在空间上的不合理分布也有可能诱发或加剧某些病症,比如密集恐惧症者,在大范围高幅度小间隔的明暗不均环境中,可能会加剧症状。

  5. 辐射
  6. 照明方面的辐射涉及到两个方面,光源的光辐射和灯具配套电器的电磁辐射。辐射的影响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由于咱们探讨的是小范围光环境,灯具与人的距离近,辐射的影响是避不开的话题。

    1. 光的辐射
    2. 关于光辐射对人体的负面作用,美国的ACGIH (American Conference of Governmental Industrial Hygienists )出了个TLVs (The ThresholdLimit Values)规范,其基本内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条:

      1、紫外线可导致眼睛的光性角膜炎和结膜炎以及皮肤灼伤,其中200-400nm波长基本上代表了紫外线辐射的潜在伤害。

      2、紫外型白内障,在长期曝光于紫外线中引起白内障的风险机制探究清楚之前,作为预防性措施,320-400nm应作限制。

      3、视网膜光化学伤害(亦即蓝光危害)。光源中400-500nm波长的高能量辐射在视网膜中的结像会导致视网膜光化学伤害。

      4、视网膜热伤害。注视高辐射的光源会提高视网膜温度。400-1400nm辐射能(可见光是380-760nm)会透过眼睛被视网膜吸收。由于视网膜热转换取决于视网膜结像面积,规范中灯具发光面包括了角直径和形状。当曝光时间短于10秒时,视网膜热伤害比视网膜光化学伤害更为显著。

      5、红外型白内障。770-3000nm波长红外线高强度持续辐照可增加某些类型白内障的风险。

      6、皮肤灼伤。皮肤温度高达摄氏45度以上可导致细胞伤害。由于这个温度会有难耐的痛感,故较长时间的灼伤其实会因为人的不舒服而自我避免的。本规范主要针对400-3000nm波长的短促辐照。

      上述六条,在现代LED光源中的照明灯具中,基本上不存在成长的土壤,因为LED光源原理上就不存在紫外和红外光谱。但是日常生活中可能存在非LED灯具的,则需要注意:

      1、远离紫外杀虫灯具,它可能导致上述1、2、3几种危害;

      2、慎用红外线取暖器具,它可能导致4、5、6几种危害。目前洗浴间大量使用的浴霸之类本质上是红外线原理,喜欢磨磨蹭蹭的女士们尤其要注意。

      看到这里,肯定有读者问,网络上铺天盖地关于LED蓝光危害的消息,你怎么不说?

      我说,正常的LED照明光源根本不会产生蓝光危害。

      你在蔚蓝的海边呆上一天,你对酷炫的灯光秀看上半小时,所吸收的蓝光都远超你在正常灯光下一年的量了。你在荧光灯下工作一天,与你在同等色温同等照度的LED灯下相比,吸收的蓝光也要多。见图 27,算算各波段的面积就知道了。

      阳光 卤素灯
      办公室常用4000K三基色荧光灯 展馆常用的4000K金卤灯
      图 27 常见光源的辐射光谱
      图 28 LED光源的光谱

      那么LED蓝光危害难道是空穴来风?也不是,始作俑者是图 28的左边那张光谱图,图上可见460nm左右有个很高的峰值,那可是蓝光占比超高的活生生的证据呢。注意我引用这几张图特意保留了左上角的标签,那里有个CCT6800K看到没?十年前LED照明刚刚兴起,封装出来的白光光源大都色温很高,也就是说蓝光成分比重很大,测试者看到自然是要把这个问题抛出来的。但是很快的,人们就发现这样高色温(6800K)的实在没法用,如今的照明用的LED再也没有这么高色温了。即使十年前,IESNA测试的还有其他几种LED光源(图28右边两张),蓝光占比是不是很低?右边那个简直低到没朋友。相反,户外场合纯粹的蓝光LED在城市亮化中大行其道,那才是赤裸裸的蓝光危害。当然,如果你还买到一些国家标准都禁止的陈年古董LED灯具,那么恭喜,收藏几年可有文物价值啦。

      光辐射不仅只有坏处,其正面作用也挺多,尤其是被人谈光色变的短波段蓝光,十年前林燕丹博士就将460-480nm用于季节性抑郁症的辅助治疗。抑郁症这个词能够让我们联想到什么?狄更斯笔下的伦敦:雾霾、阴翳、暗淡……都跟光有关,有阳光灿烂的抑郁症吗?自然是没有。抑郁症正是因缺少光辐射所致。前面讲到,灯具发光面的亮度一定要控制,但不是说一定杜绝直视亮度。要保留一部分光线可以进入眼睛,当然前提是不能亮度过高。图29的发光灯盘可让一部分光线进入眼睛,但是表面亮度控制在1000cd/m2内。在保持视觉舒适度的同时,长期伏案工作积累的光辐射可以促进视网膜的光化合作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缺少光辐射导致的季节性忧郁症,详见第5节。

      图 29 有效保持低光辐射水平台灯

      从照明角度,短波段光的辐射有助于激发兴奋度。这个古人就说了,昏昏欲睡。昏昏者,黯淡也,也有昏黄之意。手机们现在赶时髦都推出去蓝光功能,大家操作一下,发现屏幕变昏黄了,那是抑制短波的蓝光,只剩下红绿光,让人萌发睡意的意思。但如果办公室也都去蓝光,员工无精打采的,恐怕老板们睡不着了。详见第5节。

    3. 电磁辐射
    4. 现代灯具都是电子产品,电子元器件的电磁辐射理论上说很难避免。不过,符合国家规范的电子产品,其辐射都是在安全范围之内。灯具配套的电子器件工作频率和辐射功率也远远达不到危害人体的地步。

    5. 关于辐射的结论
    6. 只要不买假冒伪劣产品,灯具的辐射是不会造成危害的。

      人来自大自然的亿万年熏陶,天生所需的光辐射是必要的,灯具在防止眩光、过亮造成的不适之外,也要让灯光作为补充现代人缺光的有效手段。

  7. 人体节律和年龄
    1. 光照对人体节律的影响
    2. 远古时代,人们日落而息日出而作,这是光对人的身体节律进行调节的最基础的一个方面。

      跟人体节律相关的概念,按时间长短可分为季节节律、昼夜节律和时辰节律。其中关于光对季节节律的影响,在光辐射那一节提及过,这里主要谈昼夜节律和时辰节律。

      昼夜节律是关于睡眠的课题,时辰节律是关于时差的课题。现代研究揭开了人们睡眠的生理机制在于褪黑色素的分泌。图30是褪黑色素的相移曲线和抑制曲线。上面一条曲线表示不同照度下褪黑色素的相移(相移是个物理术语,在这里是指褪黑色素分泌的时间漂移)。理论上没有任何光线的情况下,褪黑色素会根据每个人的生物钟准时分泌,而有了光线照射,褪黑色素的分泌时刻就会改变。数据是在4100K色温荧光灯下一次性照射6.5小时之后的结果。简单说,一个人如果白天在办公室100lx灯光下工作6.5小时,其睡眠时刻会推后1.3小时,如果在500lx灯光下工作6.5小时,睡眠时刻推后2.8小时。下面一条曲线表示不同照度下褪黑色素的抑制。简单说,在100lx灯光下照射下,褪黑色素被抑制了20%,300lx下被抑制了95%,而如果在500lx灯光照射下,褪黑色素几乎100%被抑制了。这下子明白为什么办公室要300-500lx照度了吧?老板希望员工工作时精神抖擞呢。当然这张图也提示我们,想要人失眠,500lx就够了,电影电视中审讯犯人用探照灯照射,其实并不是仅仅为了不让犯人睡觉,而是想让犯人难受。神圣的光居然也能沦为刑具。

      正是通过对睡眠机制的研究,人们终于找到改变时辰节律和昼夜节律的方法。如今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机场,可见到供人们调节时差的设施。见图 31

      图 30 褪黑色素相移和抑制曲线

      图 31德国和芬兰用于调节时差的睡眠胶囊,引自网络
    3. 不同年龄对光环境的要求
      1. 聚焦能力随年龄的变化
      2. 图 32 眼睛屈光度调节能力与年龄的关系表明,屈光适应幅度从出生到50岁,一直呈线性衰退,50岁之后趋于平稳。图 33 眼睛近点与年龄的关系则表明,眼睛近点(眼睛能够看得清的最近距离)从出生到40来岁缓慢地从6cm推远到18cm,40到60岁从18cm急剧推远到90多cm,60岁之后趋于平稳。年纪大了老花眼,看东西必须放得远远的,就是因为近点推远。

        图 32 眼睛屈光度调节能力与年龄的关系
        图 33 眼睛近点与年龄的关系
      3. 感知色彩能力的区别
      4. 眼睛的晶状体对光波不同波长辐射的透过率是不同的,波长越短,透过率越低。以23岁为例,400nm紫蓝光的透过率11%,500nm绿光透过率70%,而600nm琥珀光透过率78%。归一化可知,RGB三色以7%:44%:49%的透过率之比为基准,人们看外在世界的色彩算作标准色彩。不同年龄段的人们看到的色彩其实是有不同倾向的,也就是说都是偏离标准色彩的。年龄越小,对短波长光的敏感度越高,看东西比较清澈,比如新生儿眼睛的三波段透过率之比为11%:43%:46%;而年龄越大,对短波长光的敏感度下降更快,看东西比较昏黄,比如八十岁老人眼睛的三波段透过率之比为1%:36%:63%。枯燥的数据告诉我们,夕阳红并不浪漫。

        图 34 明视觉条件下的不同年龄段眼睛晶状体的透光率变化
      5. 亮度要求的区别
      6. 不同年龄人群对光亮度的要求是不同的。这主要是因为瞳孔最大直径及瞳孔变化幅度和眼器官的透光率会年龄增高而缩小或衰减。

        不同年龄人群瞳孔与光亮度之间的关系如图35。可以看出,青少年的瞳孔最大,此后随着年龄增长,瞳孔逐渐缩小。年龄越小,瞳孔越开放,对光亮度越敏感,受光伤害的可能性越大。瞳孔缩小,意味着需要的亮度增加,老年人与青少年相比至少需要两倍以上的光亮度。同时,瞳孔缩放能力在出生后随着年龄增长一直在衰退。以一般人居环境中光变化为例,婴幼儿瞳孔缩放幅度约4mm,而高龄老人缩放幅度小于2mm,这意味着老年人能够承受的亮度变化范围比婴幼儿要小四倍。同时,随着年龄增长,透过率总体下降,比如八十岁老人眼睛的透过率仅有二十三岁年轻人的六成,三波段分别只相当于后者的9%、46%和70%。

        这里还有一个不被注意的事实。在非常昏暗的光环境中,人眼感知的机制会发生变化(暗视觉机制起作用),导致对长波段光的敏感度进一步降低,人眼更需要借助于短波长的光来看清物体。此时年长者对短波长极度不敏感的生理机制将导致比年轻人更不容易辨识对象。

        图 35 瞳孔直径在不同光亮度下随年龄变化的曲线

        瞳孔缩放幅度直接影响人眼的亮度适应结果。随着年龄增长,瞳孔缩放幅度减小,对外界亮度变化的适应能力更趋弱势,老年人对明暗交替的承受力较差。同时由于年龄导致褪黑色素分泌水平下降,老年人的睡眠被打断后更不容易重新入睡。因此,老年人除了需要更亮之外,还需要照明系统相对更加平稳。

    4. 光疗[iv]
    5. 灯光作为治疗因光而起的病症时,是实实在在有效的一种手段。所谓因光而起的病症,目前临床比较常见的是季节性情绪失调症SAD(季节性忧郁症),主要诱因是较长时间缺乏有效的光照,多发于高纬度地区的冬季。而非极地地区人群中,工作环境为都市写字楼的较多。从人群来看,则育龄妇女患病率是普通人群的五倍。事实上,还有相当多人群处在亚季节性忧郁症的状态中。有关资料显示,受到季节性情绪失调症的比例高达6%。季节性忧郁症通过纯药物治疗(如安非他酮)的成效相当低,当配合光疗进行时,则可达到76%的治愈率。发达国家对季节性忧郁症的重视程度以及预防治疗手段的普及是欠发达国家无法比拟的。

      光疗并非简单的拿灯光照射,本质上是通过光引起控制情绪的大脑化学物质的变化。频谱、照射时长、照射周期、照射强度等方面都有讲究,通常能够在几天到几周内生效,而且没有任何副作用。专业的光疗对一般人群来说并非最合适,而日常灯光如果考虑到为潜在缺光人群补光的功能,则可以预防季节性忧郁症的发作。在跟西班牙Dr. Lefebure Methods和美国Natrual Bright合作过程中,我们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除了光疗和预防的产品之外,还可以通过在室内建立天光模拟系统来缓解长期室内生活工作人群的缺光状态。

      图 36 为西班牙光疗厂家打造的光疗产品
  8. 如何打造健康的照明环境
  9. 日常生活环境中,灯具中与人相处距离近而时间久。距离近,时间久,这两个因素使得灯与人的健康问题变得更为敏感起来。普通百姓对照明问题几乎毫无研究,购买灯具时,经常问卖家你这款灯具护眼吗?JS当然回答是护眼的,其实柜台的小伙子或网店的店小二自己也不了解什么是护眼灯,TA倒不一定成心骗你。那么,灯具若要护眼或者准确一点说无损健康,到底需要做到怎样呢?根据咱们上面谈的逐条过一遍呗。

    1. 眩光
    2. 日常生活环境空间比较小,很难通过系统设计避免眩光,所以首先要选择具有防眩光功能的灯具,比如有效的遮光。考虑到反射眩光很难杜绝,所以如果选择灯具表面亮度控制得很好的灯具,则在具体场合的应用中,可以省去很多腾挪的麻烦。

    3. 频闪
    4. 首先光源上尽量选用LED,但一定不能采用交流直接驱动的LED灯。灯具的工作频率要在3000Hz以上。如果不是,至少得保证160Hz以上,市面上有些廉价的台灯为了节省几元钱的成本,没有在内部将供电电源升频,就可能导致严重的频闪效应。

    5. 光分布
    6. 日常环境中一个场景的灯具数量不多,最好选择单灯光分布针对场景优化过的灯具。如果不是为了营造特别戏剧化的灯光效果,尽量让光的分布均匀一些,尤其是动态变光变色的灯具,尽量少用。花花绿绿的光色过不了两天就会厌倦,而带来的视觉适应却很费眼睛。在卧室之类睡眠场所,灯具必须要有缓慢启动的功能,免得被瞬间点亮的灯光吓一跳。关灯如果有渐暗功能当然更好。

      年龄不同,所需照度也不同,以25-65岁合适的亮度为1,则25岁以下为0.5,65岁以上为2。

    7. 辐射
    8. 为避免蓝光伤害,采用较低色温的光源,比如相关色温控制在5000K以下,且显色指数80以上,这样的指标可以保证辐射光谱比较均衡。整个场景平均照度要达标,而最高照度要限制。平均照度这个指标意义不大,射灯虽然总光通量不高,却可能在特定面积内汇聚高能。高色温的连续照射时间限定在1小时内,及时进行切换。

      如果某些场合采用白炽灯卤素灯光源,注意不要在灯下待太久,以免红外灼伤。采用卤素灯为光源的灯具可能因为发光角度窄而使得某点照度高,产生局部灼伤。

    9. 节律和年龄
    10. 短波长的蓝光不是洪水猛兽,为了安然入睡可以选用更昏黄的长波光源,为了抖擞精神也需要短波的光谱。婴幼儿感光能力很强,需要适当降低一档光照度,而老年人视觉迟钝,需要提高一档光照度。来年人看东西都比实际的要昏黄一些,如果要体会一把年轻人眼中的色彩斑斓,可以短时间加重蓝光的成分。基于气候变化和工作生活习惯改变的现实,通过灯光来预防季节性忧郁症对现代白领尤其是育龄妇女很有必要。


[i] 除照片外,若无特别注明,插图均引自 LightingHandbook 10thEdition。中文版系作者重绘。照片若无特别注明,系作者拍摄。

[ii] A Review of theLiterature on LightFlicker: Ergonomics,Biological Attributes,Potential HealthEffects, and Methods inWhich Some LED Lighting May IntroduceFlicker, 2/26/10,IEEE StandardP1789, http://grouper.ieee.org/groups/1789/

[iii] Light Source Flicker: Whenand How Does it AffectUs? Jennifer A. VeitchPH.D, National ResearchCouncil Canada (NRC)

[iv] 综合自Mayo的文献Diseases andConditions: Seasonalaffective disorder